孩子们低垂着头,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,有人用鞋尖反复蹭着地板,肩膀随着动作微微后缩,面对课堂不敢放声歌唱……这是“音为爱”团队初到怀宁县腊树初中支教时的沉默场景。而如今,校园里正飘扬着稚嫩却清亮的歌声,十余名初一学生围坐成圈,与身旁的“小老师”相视而笑。这场由音乐编织的心灵蜕变,始于一群青年学子对留守儿童的温柔叩问。
团队发现,这所乡村学校超过60%的学生是留守儿童,“我们能否用专业力量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,打破这种沉默?”音乐学专业2023(3)班的姚怡菲思考着。近日,安庆师范大学“青·敬敷”六合彩开奖直播
“音为爱”一分队精心设计方案,决定为学校十余名初一的学生带来一场名为“音浪轻语,心灵共振”的音乐疗愈活动,为他们打开情绪出口。

活动教室里,桌椅围绕成圈,墙角音响流淌着温和低缓的音乐,“小老师”们穿插坐在学生身旁。姚怡菲示范着“音乐冥想”,她以描绘性的引导语带着孩子们放松紧绷的身体、舒展肩背。“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很少主动发言、遇到困难习惯独扛,爱用调皮捣蛋去掩饰内心的想法。而音乐冥想可以使‘情绪外化’,释放压抑的情感。”她解释,这可以避免语言的情感互动造成的二次压力,尤其适合内向或敏感的孩子,让潜意识情绪随声波自然代谢。随着音乐缓缓流淌,那些藏在沉默背后的情绪,正顺着旋律慢慢舒展。

团队成员随后播放《春节序曲》《二泉映月》《英雄交响曲》等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。腊树初中七年级(2)班的产诗晗在纸上用马克笔铺满各种颜色,绘成一道彩虹,画下一张笑脸,轻轻在画纸的背面写下:“老师,我好像不那么想爸爸妈妈了,因为我知道他们听到我的歌声和笑声会开心。”产诗晗轻轻拉着姚怡菲的手说,绘画和文字是她表达内心情绪的“安全出口”,能最真实地释放她的情绪。
“和声呼吸圈”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。孩子们发“OM”音,随着音量和音高由低到高,零散的童声逐渐融合成浑厚的合声,队员们逐一检查纠正发声方式。腊树初级中学七年级(5)班的潘嘉煜小声向身边的队员提议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他分享:“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这样一首歌,想要和大家一起唱,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集体中主动表达自己。”他表示,主动表达想法并被一拍即合地实行让他感觉很幸福。

随着活动的开展,那些躲闪的眼神渐渐变得澄澈,紧绷的肩膀舒展成自然的弧度,这场由青年学子发起的音乐疗愈,用最柔软的方式解开了孩子们的“心锁”。“我们想要带给孩子们一些触手可及的幸福感,去做一些实事,解决发现的问题。”她表示,虽然活动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,但音乐教学特有的快乐轻松氛围,配合团队成员专业的示范,能帮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安全感,传达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,搭建沟通的桥梁。(撰稿:学生记者 查精钰 王忠妮 摄影:学生记者 程圣冉 邱岩 审核:贾涛)